永春香制作技艺

所属门类:传统技艺 级别:国家级 公布日期:2021年6月
203

选集

简介

永春香,是一种选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药材配制后供人点燃的名贵香料,是唐宋移居泉州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发展起来的。它历史悠久,驰名闽南和东南亚各地,成为永春县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

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肇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关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

永春香文化发展历史,也大体跟中华香文化发展历史一致。最突出的一点是,它是中原文明与海洋文明相融合的产物。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长期战乱不断,大量士族南奔,史称“衣冠南渡”。众多中原人进入相对安宁的福建,其中一部分人沿着晋江往上游桃溪逐渐发展。在永春城南牛头寨出土的东晋墓砖上便印有“太元十五年”(390年)字样。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陈后主叔宝之子陈镜台率亲族和部属南奔,到永春蓬壶、石鼓一带定居。

这一历史时期,中原香文化在战乱中仍获得了较大发展,薰香在上层社会十分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均提倡用香。陈后主叔宝在其宫体诗《舞媚娘》云:“转身移珮响,牵袖起衣香。”《乌栖曲》云:“合欢襦熏百和香。”这时期的永春虽然僻处闽南一隅,但随着一批批中原垦荒者的到来,中原文明包括香文化也随之传入这里,掀开了永春香文化历史的第一页。

隋唐时代,永春佛教进入一个兴盛时期,几乎所有的佛事活动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佛教的兴盛,也推动了香在永春的广泛使用。

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荣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外各地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中东阿拉伯后裔蒲寿庚家族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蒲姓后裔从晋江移居永春龙溪寨(现达埔镇汉口村),仍传承先人传统产业——香料,1929年发展至永春五里街西安路开设“蒲庆兰香室”,香料原料从厦门港进口,产品则远销南洋群岛,犹有宋元遗风。1933年蒲庆兰香室在永春《崇道报》上刊登启事提到:“本号历数世经验,所制各色名香,实超闽南。”

2006年,“永春香”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4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正式授予福建省永春县“中国香都”的称号。

2017年1月,永春香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1年6月,福建香制作技艺(永春香、闽南天然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