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鼓坠舞

所属门类:传统舞蹈 级别:市级 公布日期:2007年6月
137

选集

简介

永春鼓队舞源于隋朝灭陈后,陈后主的儿子陈镜台及宗族入永春所带来的宫廷音乐舞蹈,以后逐渐传入民间。据《永春县志》138、卷四、人口志记载:“陈后主叔宝之子镜台,带两弟及宗族引兵南逃至桃场的肥壶(今蓬壶)。后隋文帝令其释兵为民,乃定居陈岩和溪西。”可以证实鼓队舞源流正确无误。

鼓队舞是一种行进间的舞蹈表演形式,为求得平衡,在鼓的担后面挂一坠物,故又称鼓坠舞。经一千多年的演变,不仅保留传统的舞蹈动作,而且舞步更加矫健优美,同时增加了队形变化,更加活跃,气氛更加热烈,所以更名为鼓队舞。现在不仅可以行进中表演,还可以舞台表演,演员最多达一百五十人表演。1960年,鼓队舞参加省会演获奖。1961年拍摄《永春水电》纪录片,将鼓队舞拍成特写镜头。1991年,鼓队舞代表省队参加“华东地区第二届社会舞蹈调演”获优秀演出奖。1995年在“中国泉州广场民间文化艺术节”获三等奖。1999年,参加“第三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文艺表演”获一等奖。

2007年6月,永春鼓队舞被列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