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白鹤拳
永春纸织画
永春香
永春白鹤拳

永春白鹤拳是在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由福建省宁州(现霞浦县)北门外少林拳师方种的独生女方七娘所创。方七娘揉合白鹤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中,在白练寺(后称“教练寺”)中经数年揣摩衍化,创出别具一格、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的拳法,称为"白鹤拳"。

康熙年间方七娘与其夫曾四(永春人)在永春西门外后庙辜厝教传吴、王、林、蔡、乐、许、苏、周、康、张、辜、李、白……诸姓门徒廿八人,人称二十八英俊。郑礼、辜喜、辜魁、乐杰、王打兴五人世称"前五虎"。曾四被尊为“前永春名师”。1683年施琅将军从台湾带来一个名叫白戒的“教练寺”弟子到永春教“寸劲节力”,白戒被尊为“后永春名师”。郑宠、林添、郑畔、辜初、辜荣五人跟其学习,世称"后五虎"。郑礼及传人将此拳传至福州和台湾,后又由严咏春(严三娘)传至广东。清末,有一个名叫东恩纳宽量的日本人将此拳传至冲绳,福州鹤拳、咏春拳、日本空手道因此与永春白鹤拳有着很深的渊源。

1929年8月,永春国术界人士应南洋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邀请,组成以潘世讽为首的"闽南国术团"一行廿人,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埠巡回表演,历时一年之久,这在我国尚属首次,开创了民间武术海外交流的先河。此次出访影响十分深远,深受海外侨胞热烈欢迎和恳留,部分拳师留在各埠设馆,使永春白鹤拳广泛留传于东南亚各国。

改革开放以来,研习白鹤拳在永春境内蔚然成风,海内外的武术团体和人士,纷纷到永春寻根访祖、交流技艺。

2008年6月,永春白鹤拳等拳种组成的五祖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1年1月,永春县永春拳协会成立,23家武馆加入该协会。

2012年9月24日,由永春桃源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永春县文化馆)和天熹(厦门)动漫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凰彩神话动漫有限公司、厦门明之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26集动漫电视连续剧《永春白鹤拳》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开播,是永春白鹤拳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14年8月15日,电影《永春白鹤拳之擎天画卷》在全国上映。

2015年11月,世界(永春)白鹤拳大会在永春隆重举行,15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2018年9月21日,白鹤拳电影《极品师徒》在全国上映。

2018年5月,“国遗四进”活动正式启动,每周组织白鹤拳师进入校园、社区、企业、警营开展免费传习活动,开展活动上万场,2020年6月进驻宁夏回族自治区传播永春白鹤拳,社会效果显著。

周文虎
:永春纸织画传承人
林文溪
:永春香制作传承人
苏瀛汉
:永春白鹤拳传承人
方碧双
:永春纸织画传承人
义亭纸织画研究所
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桃溪村西区义亭纸织画
初遇永春非遗文化,探索乡村产业振兴
发布于2022/7/12

2022年7月11日下午,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砥荔前行”社会实践队首站来到了位于永春县岵山镇的铺下村。铺下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也是当地唯一一个保留发展家庭古法酿醋的村庄。实践队一行参观了醋村的代表企业——五道醋业。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了解了永春老醋的“前世今生”。传统老醋需经历蒸煮、拌曲、红酒、醋酸、养醋五道工艺。成品醋酸而微甘,醇香爽口,回味生津,久藏不腐。同时,岵山镇将老醋和荔枝产业有机结合,制作荔枝醋饮和醋小食,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

铺下醋村是岵山镇围绕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目标,打造出的“组织引领+公司带动+技术能人+农户共享”的醋产业发展新路子。由村集体牵头,一方面整合家庭古法传统酿醋作坊及能人,传承和发扬铺下酿醋工艺;另一方面大力展示集团文化,为酿醋农户提供一条链的产业服务平台,激发产业内动力,扩大酿醋规模,带动民众集体经济发展,打造“醋入万家,铺铺生香”的醋村品牌,拓展了新时代新农村乡村振兴之路。

走访完铺下醋村,实践队一行来到了黑鸡熟地文创园,参观了熟地的制作过程,聆听了岵山熟地匠人颜志培先生的介绍。因颜志培先生外号“黑鸡”,故称“黑鸡熟地”。作为“永春三宝”之一的熟地,经严格的制作工序,九熬九晒而成,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

省市县乡多线作战,永春非遗品牌全面打响
发布于2022/6/12

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进一步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助力文旅经济发展,永春在省市县乡多线作战,以线下展开、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轰轰烈烈开展了多场大型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永春非遗品牌全面打响。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主会场:

以永春香为代表的福建香制作技艺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于2022/5/19

2021年6月,以永春香为代表的福建香制作技艺,入选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永春香的主产区,永春县达埔镇被誉为中国香都。近几年,制香产业推动当地经济不断发展,达埔也在积极促进制香产业创新与多元化发展,为这项非遗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生机与动力。

永春的制香工艺,源于蒲氏。永春蒲氏香业,又源于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的繁盛。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的启锚地。当时定居泉州的阿拉伯后裔蒲寿庚家族,拥有大量海舶,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延至明清鼎革之际,闽南沿海大乱。清顺治三年(1646年),蒲本初的后代蒲世茂(号瑞寰),由晋江东石迁居永春卓埔后溪寨(又称龙溪寨,现达埔镇汉口村),建古榕堂,成为永春蒲氏开基祖。随着蒲氏入永,蒲氏家族的传统产业--香业也随之入永。